English

无手博士生赵行良

2000-04-20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无论怎么想象,见到赵行良时我们还是大吃一惊:他正趴在书堆如山的破书桌前做博士论文,心态平和,精神饱满,哪里像个重病在身的绝症患者?他用没有手掌的双臂灵巧地替我们剥桔子,为我们倒开水;用胳膊肘夹着钢笔随意写下的每一行字,毫不夸张地说,都可以作字帖,又哪像是无手的残疾人?

20年前,13岁的赵行良还是湖南邵阳新宁县一个快乐的农家少年,一场灾难从天而降。1979年10月2日,他和小伙伴们到附近扶夷江去炸鱼,那时候农业学大寨闹得正欢,炸药随手可得。他们将炸药点燃,咦,怎么好半天了还不见引线燃起,行良好奇地将雷管端到眼前——只听“轰隆”一声,小行良眼前一黑……

经过抢救,小行良的性命保住了,但从此失去了双手,左眼也几近失明。

“崽啊,手都没了,长大了干什么呢?”父亲望着小行良那光秃秃的两只“手”悲伤地说。“我要读书!”小行良回答得那么干脆,那么坚决。

写字,手没了,用什么写?开始,行良尝试着用脚,不成,脚指头太短,夹不住笔;他又改用肘,好不容易夹住笔,可“哧溜”一下又滑落了,行良又夹,又滑;皮肤磨破了,缠块破布继续……就这样,也不知过了多少天,行良的字已经比班上所有同学的字都漂亮。初中毕业时行良的成绩非常好,可是他始终没有接到录取通知。

行良的母亲知道原因在哪儿,她走了好几十里山路,找到县二中的校长和教导主任,向他们哭诉了儿子的遭遇。校长和教导主任被感动了,破例接收了行良,教导主任王笃凡还亲自把行良送到寝室,为他铺好被子。此后3年,行良得到了王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,直到后来行良上大学了,王老师还时常从拮据的工资中拿出钱来资助他。

“世上还是好人多啊。”这是在采访时,行良母亲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
1984年,还在读高二的行良试着参加高考,成绩足以上本科,可由于残疾,他没被录取。“不信残疾人就上不了大学!”第二年,倔强的行良又考。这一次,他生命中的好人又出现了。家乡邵阳师专的蒋禄信副校长在全省的高招会上,慷慨陈词,为行良争取到了一线希望,他被邵阳师专通知去“面试”了两天,结果顺利过关。学校还积极与行良家乡所在县联系,得到了毕业后行良到县党史办工作的允诺。

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,行良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。他花费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,拼命读书、练字。毕业时,他不仅成绩优异,而且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。可家乡的党史办因为人事更迭,不再同意接收他。几经周折,他就读的初中母校——新宁县巡田中学向他伸出了热情的双手。

开始,学校安排他教政治,并特许他可以不写黑板,但后来他要教英语,如果只说英语不写板书,对农村的孩子们来说,无异于听天书。“做一个好老师,哪有不板书的?”行良的倔强劲又上来了。从此,每天学生们放学后,他就用两个肘端夹住粉笔头,一个人憋足劲在教室里练。没想到粉笔竟比任何一种笔都更难夹,用力太轻,学生看不清;用力太猛,粉笔折断。但行良硬是这样走过来了。这一年,他双肘的老皮又换上了一层厚厚的新茧,学生们也没让他失望,连续三年统考,他所带的班级均在全学区名列前茅。一个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的一段话是最好的回答:老师,只要您往讲台上一站,我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被深深感动,除非他是一个白痴。

1992年,赵行良在结婚做了父亲以后,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中师大的研究生,主攻政治学与社会发展。当时,赵行良每月只有108元的研究生津贴,妻子又下岗了,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。但他克服了一切困难,终于在三年后顺利地获得了硕士学位,但是没想到,找工作又成了麻烦。是啊,一个残疾人,可以通过加倍努力向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,但要真正融入这个社会,被社会所接受,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
正当赵行良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时候,湘潭师范学院向他伸出了热情的双手。“能够板书吗?”当他走进院长黄秋富的办公室时,黄院长亲切而又有些疑惑地问道。赵行良在征得院长同意后,用双肘夹起案前的毛笔,端正地写下厚重而又不乏风骨的八个大字:“渴求理解,志在奉献”。黄院长当即拍板要下了他,还将他妻子调来安排在校图书馆。

一年半以后,他又如愿考上了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,师从著名教授赖永海。这个时候,赵行良真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,他发誓要好好学习和工作,以优异成绩报答帮助他成长的一个又一个好人们。但是,他万万没有想到,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向他袭来。1998年冬体检时,查出自己患上肝癌(弥散型)且到了晚期。湘潭师院迅速将行良送到医院。

“我能坚持到博士毕业吗?”对于命运多蹇的行良来说,病魔吓不倒他。他说,死无所谓,其实我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,我所担心的是博士毕业论文还没做完,学位还没拿到,有几个选题的研究还没来得及动笔。

他说,过去我战胜了自己的断手,今天,我同样要战胜自己患的癌症。总结自己受伤之后的20年,他认为是经历了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构建生存的平台,第二阶段是拓展生活的空间,第三阶段是挑战生命的极限。现在,他就要向生命的极限挑战了。每天一大早,他就在校园里跑步;并坚持练气功,他要用意志与吞噬自己的癌细胞较量!半年过去,奇迹终于出现:他身上的癌肿块居然神奇地缩小了!

他在洋洋20万言的博士论文《中国文化的价值——中国人文精神之检讨》中有这么一句话:“人类生活的意义并不限于追逐物质财富一端,人类还应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。”这应该是他最真实的写照。

(《中国教育报》4.13李伦娥袁新捷文)

赵行良与妻子、女儿在一起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